2010年3月28日星期日

《盛世》與失憶


直至把《盛世》看了差不多一半,我才恍然領悟書封上的艷紅底色配黃金pattern,到底是什麼回事。原來是兩個軍官領著一隊行進中的士兵。如果趨得太近的話,你只會看見書封上有一堆紅與金,兩種最喜慶的顏色。唯有帶點距離,才會發現另一種意味。

這也許是書封設計師在讀完《盛世》後跟讀者開的玩笑?我們需要距離。這跟書裡所述描的2013年中國盛世有點相似:如果趨得太近,甚至活於經濟一片繁華的「盛世」之中的話,我們極可能像故事中人一樣,整天被「幸福感」籠罩著,總是有小小嗨(high),並為中國在全球陷入經濟低迷期時仍然一片好景而感到好不高興......

《盛世》無疑是好看的,現今北京文化圈的一些符號(萬聖書店、《讀書》雜誌、三聯韜奮中心、三里屯等)被安放在小說裡,到過北京的香港人如我,讀來特別覺著好玩。而且陳冠中在北京待了十年,對老中青北京知識分子有著細致入微的觀察。譬如他寫韋國這個角色,便很能反映現今某類大陸精英的心態(上一輩的苦,還提來幹嘛?我們現在不是活在中國最好的年代嗎?)。更重要的是,陳冠中有深厚西方社會學、經濟學、政治學和哲學根底,可由多種角度切入,看中國未來。不過我想說的是,我並不喜歡這本書。

很多人都說,讀完《盛世》會冷汗直流,因為陳冠中所預言的中國未來,實在恐怖。直至讀畢全書,我才搞懂陳冠中所想「預言」的,原來並非專制政府對人民進行思想嵌制的那一種恐怖,而更多是一種更根源性的恐怖:集體失憶。故事結尾,幾個主角發現一直所要尋找的謎團(由世界進入經濟冰火期至中國踏進盛世之間,那消失了的28天,到底是什麼回事?),原來並不是由政府官員牽頭「拿掉」的,而是人民自動忘卻,政府只是順水推舟......

老實說,這個結局很反高潮。感到無癮之餘,我還非常不認同。先不談論故事犯駁之處(譬如在消失的28日裡,總有人會寫點日記或網誌什麼的,私人的文字證據處處都是,不可能一兩年後幾乎人人都忘記那28日曾存在)。陳冠中曾表示,這個故事其實是在說「現在的中國」,作者只是把時間推遲了一點,「用放大鏡把現在的事放大一點 」而已。

如果陳描述的是現在的中國,那我認為,他未免太少看現在的中國人;或者說,是太少看互聯網年代中國網民的威力。的確有很多人選擇忘記,很多人好嗨,但只要仍然有少數人選擇良知(如現今的維權人士),全民失憶是不可能的。

沒錯,中國政府的確出盡全力打擊人們在互聯網上的言論空間,甚至連谷歌都被搞得好煩。 但大陸網民總有過牆梯。對政府的封殺,他們已習為以常,沒有甚麼大不了,但只要他們心裡仍有問號,便會想出方法「翻牆」,到外面的虛擬世界找出事情真相。除非政府真發狠,將一個個網民都拉進監獄,否則在互聯網世代,還會有全民集體失憶這回事嗎?

在《讀書好》訪問裡,陳冠中說這本小說並沒什麼特別的「定論」在裡頭:「(我)讓各種人將自己的觀點說出來。那會比較能夠說出中國的複雜性。」或者,《盛世》令我感到難受的,正是這種意欲呈現多元視角、卻變成事不關己的抽離風格。它沒有嘗試批判一個專制政權,反而將事情的發展歸咎於人性的軟弱。我想,以陳冠中的識見和批判力,應該可以寫出更精彩的東西來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